|
老家的八音
老家是首府的一个年轻城区,名叫邕宁区。在我离乡30余年之后,蓦然回首,顿觉故乡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让我留恋,使我屡屡产生向外界推介的冲动。老家的壮族八音就是其中之一。
邕宁壮族八音是老家的大路文化特产。清末民初,以丘陵地为主的邕宁老家为山丘所阻隔,无以为乐,于是,诞生了一种吹打乐,并迅速扩散传播到村村寨寨。每逢故乡人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活动,都要进行演奏,增添喜庆氛围。这种吹打乐就是现在邕宁壮族八音的原型。八音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生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所乐,为民所爱,得民而兴。老家交通不便,相对闭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八音得以在以后一百多年的时空纷扰,复杂、多变的世态挑战和磨难中,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乡民们爱八音,八音一响,喜事连连,热烈欢快。因为八音,老家燥动着、火热着、骄傲着、追求着、精神着,近年来老家八音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的眼球。因为八音,家乡更可爱。因为八音,我更爱我老家!
八音的勃起,决非偶然。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家穷得叮当响。乡民们吃不饱穿不暖顾不上肚子,哪有心思请八音、奏八音、听八音、爱八音?!此时的八音在停滞中徘徊,在痛苦中挣扎,生存发展步履维艰。自打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千门万户曈曈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物质条件改善了,乡民们的精神追求也就随着“水涨船高”。于是,瀕于灭绝的八音艺术,被挖掘、整理、充实和提高,发展到今天,竟成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壮族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成为老家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目前,还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初听八音演奏,觉得很杂、很吵,丝毫不比悠扬的古琴,也不像流畅的古筝那样让人心旷神怡。它的曲调多以合奏呈现,过于高亢的旋律显得匆忙、急促又凌乱,急促的音符仿佛自天而降的震雷,声声击打在心头,让人止不住心跳加速,血脉贲张。好几次回乡,参加亲人们的婚嫁典礼,我都被那高亢激昂的八音扰得震耳欲聋。我曾无数次地靠近演奏队伍,想询问其中的一些细节,了解当中的“道道”。但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被认真、给力、激情、兴奋的演奏队伍的绝佳表现给挡住了,和被越靠近越响亮的演奏音“弹”了回来。我不忍心打扰整个乐队的和协统一,更不想因为我的突然造访,影响、降低和破坏欢乐无边的氛围。八音演奏,高音为主,铿锵有力,随风萦绕,直冲云霄,传播距离达方圆数里之远!八音演奏,不仅通宵达旦,而且有的接二连三,连演数天之久。其之热烈,其之热闹,其之壮观,可想而知。尤其是听得多了,就觉得曲调越来越熟悉,简单的音调,原汁原味,却很值得玩味,于是便逐渐接受这种古乐。
在古代,吹打乐器依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居住在千年古县邕宁的壮族先民,智慧过人。他们早就懂得了兼容并蓄与传承发扬的微妙关系。据考证,壮族八音最初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不断吸收当地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最终逐渐演变成了自己的流派。邕宁壮族八音由壮、汉乐器结合而成,由大唢呐、小唢呐、无孔笛(壮族民间乐器)、二弦、秦琴、鼓、锣、钹和壮族岳鼓等组成。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八音融汇了庙堂、戏曲、民歌、小曲等音乐精华,形成自己特有的随和、大气、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个性,因其厚实的底蕴、契合时宜的品格,往往常奏常新,生机勃发。八音的演奏又分文场与武场,武场八音只用唢呐,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气氛热烈欢腾;文场八音则主要由丝竹乐器和轻型打击乐器来演奏,配以人声清唱,韵律颇为飘逸轻盈,许多曲目源自壮族民间戏剧或民歌音调,让人感到乡情与乡音的温馨和亲切。
古人认定音乐具有娱神、娱鬼和娱人的作用,但凡驱傩、祭祖、祀神等重大活动都离不开音乐。老家的壮族八音还透露和折射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八音乐器由壮、汉民族乐器组合而成,演奏风格受“广州八音”外来音乐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入庙会、民歌等音乐精华,体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合共荣、里外贯通、传承发展的民族气质。老家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型城区,八音里的这种精神,对老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老家的政府部门,更是顺应时势,兴利除弊,及时搭建平台,每年举办一届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让八音这种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登上大雅之堂,让外界了解老家。
老家的八音乐队遍布乡间,每支队伍人数十几二十人不等,大的自然村屯一般都有自己的乐队。相对比较原生态的八音队,乐手们多是长袍加身,扮相古朴,乐队前面打着标有乐队名的大旗。紧随其后的是开路马号。“呜,呜……”嘶鸣长音吹响后,乐手们便心神激荡热血沸腾,各执乐器边走边演奏,一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全神贯注的演奏者被观众称赞后,总会神采飞扬,格外卖力。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技艺的肯定,因而心花怒放,充满了成就感。八音队作为自发的群众音乐组织形式,常年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穿梭于乡村邻里间,相互帮忙,彼此助兴,演绎着欢乐,也演绎着和谐。
自古以来,八音演奏均以男性为主,这个传统却被老家打破了。多年前,老家的一个村子,成立了由30多名农村妇女组成的“那路女子八音队”。这个村的妇女平时在男子演奏八音时前去看热闹,长期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对八音演奏产生了兴趣。农闲时节,她们常常趁自家男人外出时,偷偷拿出他们的唢呐来吹,有的到了晚上还逼着老公教吹唢呐。久而久之,村里的妇女就吹出名堂来了。练习过程中,她们可没少吃苦头,常常白天劳作,晚间集中学吹奏一两个钟头,有时在山上放牛、在田地里做工,歇一歇时学吹,甚至在圩场上卖鱼、卖鸡鸭、卖豆腐没人来光顾时学吹。经过苦练,她们的指法、换气、声调等技术日益提高,也练就了独当一面的胆量和气魄,最终娉娉袅袅登上了舞台。女子八音,固然缺少男性的雄浑,却多出几分细腻柔情。妩媚而婉转的音色尤为悦耳。别具一格的女子八音完全颠覆了壮族八音的传统,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在老家大地散布开来。每次女子八音队登台亮相,她们靓丽的服装、娇柔的笑脸,伴随着轻柔的乐曲,宛如明媚春光,令观众眼前一亮。人们无法想象得到,这些英姿飒爽的乐手是从田间地头一步一步走上来的。男人能干,女人也不逊色。不让须眉的演奏让她们赢得了满堂喝彩,掌声、欢呼与荣誉接踵而来,女子八音队多次在首府和自治区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老家的八音,不仅演奏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而且把祖宗留下的这个宝贵资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本土的音乐艺术家专门谱写了一支激越的八音《迎宾曲》,把壮家人热情好客的温良秉性融进了昂扬的曲调中。每当贵客到访,数十人的八音队便列队演奏,他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乐声雄壮,催人振奋。更让人惊奇不已的是,在迎宾八音队里,人们还会看到年龄只有十来岁甚至更小的小八音手,他们骄傲地与比自己高出半截的八音高手们站在一起,稚气而充满自信的音符从他们嘴里吹奏出来。他们演奏八音,同时也演绎着老家的美好明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