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庙镇
因政府驻地蒲庙街而得名。蒲庙:传说有一年发大水,邕江漂浮来一尊木偶女菩萨,船家3次把它推出冲口仍漂回来,那些善男信女即叫船家捞起,立庙奉祀,称“亚婆庙”,简称“婆庙”。婆庙是木菩萨浮水漂而来成庙的,即是“浮庙“,“浮”、“蒲”粤语谐音,久久之,说成“蒲庙”。清光绪三年(1877)始设蒲津乡。1933年改镇。1950年6腹改蒲津乡。1955年8月称蒲庙区。1958年2月起称蒲庙乡, 1980年1月分设蒲庙镇。2005年3月改属邕宁区,邕宁区人民政府驻地。
蒲津社区 因曾为蒲津乡而得名。1980年蒲庙镇成立居委会,把团结街一带称为团结街居委会,和平-带称为和平居委会,汉林街一带称为汉林街居委会,2002年9月 ,把团结街、和平街、汉林街合并成立。成立蒲津社区居民委员会,设在汉林街95号,(因解放前蒲庙圩属蒲津镇,故称蒲津), 2013年在吉祥巷1号新建社区办公楼。2014年2月建成后搬入。
红星社区 因辖区内有红星路而得名。成立于2002年9月,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新兴社区 因在新兴广场对面而得名。原蒲津路为新兴街,才称新兴社区,意为兴旺发达之意。成立于2002年6月至今。
那元社区 因村驻地而得名。“那naz”指田地,“元yenz ”指田园。蒲庙镇那元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蒲庙镇永乐村村委会。
龙岗村 因驻地那读坡,村前有一块独田如龙站岗,故名。“那naz"指田;"读doeg"指单独,为独佃。1949年为八尺区赖村乡辖赖村、六兴(原那乌六村)、梁村、寨上、颜村等。1951年赖村设新民乡,颜村设保安乡,1953年合并为新安乡。1958年至1960年,先称幸福社,后改为幸福农场,1960年称新安(小) 公社,1968年为新安大队革委会,1982年12月改为龙岗大队,1984年改为龙岗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称龙岗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龙岗村民委员会至今。
梁村 因由梁氏建村而得名。梁村这地名是梁马公于1503年由山东白马苑跟随狄青南下征服智高平叛乱梁虎梁马两兄弟最后平乱后以巴州为家《梁村》以姓梁氏叫做梁村。949年属邕宁县八尺区赖村乡辖仁梁、美梁村(梁村)等。1950年为邕宁县第三区(原八尺区)那连乡梁村,1951年为第一区(原八尺区)和平乡, 1958年星火公社和平大队,1962年改为和平(小) 公社,1968年设和平大队委会,1982年12月改为梁村大队,1984年改为梁村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梁村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梁村村民委员会沿至今。
和合村 因当地村民希望团结和睦而得名。“和合”意为团结和睦,互相合作。1949年前属赖村乡。1950年属邕宁县第三区蒲庙乡。1951年设为和合乡。1958年改大队。1968年改公社。1969年复为大队。1984年改为村。
公曹村 因驻地有“公曹神社"而得名。当地有一卧石形似古代官员,立碑供奉,日“功曹神"。后同音简写为公曹。1949年前为八尺区蒲津镇永乐村辖公曹等。1951年前为新乐村辖公曹。1952年公曹 归商业局饲养场管辖。1961年为新乐公社所辖公曹村,后从新乐分设公曹生产大队(1982年12月地名普查结果新乐大队更名为永乐大队),1968设公曹大队革委会,后改为公曹大队管委。 1980年11月蒲庙公社划出公曹等村归蒲庙镇辖公曹大队。1984年9月改称公曹村民委员会,1987年增设公曹村公所,牌子。1987年10月改隶新的蒲庙镇。1995年3月改称公曹村民委员会沿至今。
孟莲村 因"孟莲”是那孟村和那莲圩各取一字而得名,故名。孟,指孟村;莲,指莲圩。解放前属于邕宁县八尺区那莲区,1950年为邕宁蒲庙区那莲乡,1958年为星火公社那莲大队,1959年为那莲公社,1962年改为孟莲公社,1969年改为孟莲大队,1984年改为孟莲村公所,1994年改为孟莲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光和村 因民国设团光、联和2村各取一字而得名。光和指团光、联和这两个村。1949年前属邕宁县八尺区那连乡管辖。1957年划为邕宁县第七区(新江区)团光乡(后改为新江乡)和联和乡,联和乡管辖屯良村、那弄村、那降村等十个村,叫十家村,1957年划为邕宁县第七区(新江区)光和乡。1984年改为村。
新新村 因驻地而得名。“新新”为新变化、新发展。949前属邕宁县八尺区那莲乡辖村,1950年为邕宁县第三区那连乡蒋美村,1951年为革新乡 ,1955年改名为新新乡,1958年为新新大队,1962年为新新公社,1968年改为新新大队委,文革结束后为大队管委。1984年改为新新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新新村公所,1995年改为新新村民委员会至今。
新生村 因率先进行土地改革获得新生而得名。“新生"1951年新生乡政府在屯利村先搞土改,重获新生,意即新生政权。清代1910年宣化县蒲津乡良俸段良逢辖,1949年前属那逢乡(今良俸)辖村。1950年属第三区那逢乡辖村。1951年为新生乡。1958年为星火公社新生村生产大队,1968年为新生大队革委,文革结束后为大队管委。1984年改为新生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新生村公所,1995年改为新生村民委员会。
良信村 因驻地良俸,讲究信用而得名。良俸因地处清凉风口而得名。“良”同凉”,即清凉之意;“俸",指风,自然风。清代1910年宣化县蒲津乡良俸段良逢辖,1949年前属那逢乡(今良俸)辖村。1950年属第三区那逢乡辖村。1951年为良俸乡。1958年为星火公社良信村生产大队,1968年为良信大队革委,文革结束后为大队管委。1984年改为良信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良信村公所,1995年改为良信村民委员会。
州同村 因在州同岭建村而得名。因相传公元1307年建村坡,有人山上放牧,发现一-只香炉,炉底写有“州同”的字样,古人认为是天上降下的仙炉,吉祥的预兆。1949年前属邕宁县八尺区蒲津乡良智村州同坡。1950年成立州同农协会。1955年与广 棠村合并为广良乡州同坡。1958年改大队,1962年改公社, 1969年改为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
广良村 因为"广塘乡“良志乡"合社,各取前一字而得名“广良”。“广”指广塘乡。“良”指良志乡。1949年前属邕宁县八尺区那莲乡辖村,1951年后为广塘乡、良志乡。1958年并为广良大队,1962年改为广良公社, 1968年改为广良大队大队委会,后啟为大队营委。1984年9月改为广良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广良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广良村委会沿用至今。
仁福村 因村民认为共产党为仁里人造福而得名。仁,指仁义;福,即幸福。1949年前为八尺区蒲津镇仁里村,1950年改为仁福村,1951年改为乡,1958年改为仁福大队,1962年改为公社。1969年为仁福大队革委会,文结束后改称大队管委。1984年改为仁 福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仁福村公所,1995年改为仁福村民委员会。截止2014年搬迁至定甲坡居民房临时办公。
张村 因传建村时发现张氏坟墓,且四周长满樟木而得名。“张"张氏或樟木。1950年为伶俐区那秀乡所辖,1958年改为张村大队,1962年改为张村公社,1969年又改为张村大队,同年由蒲庙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张村村公所,1994年改为张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大队部原来在张村,故名张村员会。
良勇村 良勇:地方民风淳朴,村民善良,勇敢。解放前属邕宁县八尺良俸乡,1950年划为蒲庙乡良勇村,1951年为蒲庙区良勇乡,1985年为星火公社良勇大队,1962年改为良勇公社,1968年改为良勇大队,1984年改为良勇村公所,1994年改为良勇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路村 因驻地而得名。 那路,壮语Nazloh,'那naz"即田,“路loh"指道路, 即田边路。1994年改村民居委会。1949年前归属广东省灵山县第六区那路乡,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第五区(蒲庙)那路乡, 1958年为星火公社那路大队,1959年为那路公社1960年6月为那路大队隶属蒲庙公社,1961年为蒲庙区那路公社,1968年为那路大队委会,1984年改为那路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那路村公所。1995年改为那路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附那路圩:明代原为荒芜之地,因是钦州、小董、太平、那楼等各地民众来往南宁经商必经之路,建街成圩,故名。那路圩建于明代弘年间,1949年前后名称沿用至今。1949年前属于广东省灵山县那楼区那路乡所辖,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
华康村 因华美、健康意故名。因石康只代表一个村, 故改为“华康” ,“华”是华美的意思,康指健康。1949年前属于广东灵山县那楼区第四乡石康村。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蒲庙镇石康乡。1958年为星火公社华康大队。1962年改公社。1970年改大队。 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
联团村 因当地村民团结而得名。“联团”即联合、团结之意。1949年前属于广东灵山县那楼区第四乡。1950年12月划归旷西邕宁县新江联团乡。1958年为星火公社联团大队。1962年改公社。1970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
(二)那楼镇
因驻地那楼圩,而得名。“那楼’为壮语,为我们的水田”。清道光三十年(1850)史称那楼圩,1951年3月前称那楼乡,广东省灵山县第七区;后划归广西邕宁县。1955年8月起称那楼乡, 1994年改为镇。2005年3月改属邕宁区。2005年7月镇龙乡并入。
那楼社区 因驻那楼圩而得名。那楼圩于1580年开建。“那naz"即田,“楼laeuz"指我们。那楼,壮语Nazlaeuz,即我们的田。1950年前系广东灵山县那楼区那楼乡,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第六区那楼乡,1958年为那楼大队,1962年改为那楼公社,1969年改为那楼大队,1984年为那楼村公所,1995年改为那楼村民委员会, 2002年5改为那楼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屯六村 因清顺治元年(1644) 几个不同姓氏的先民从东南海县白沙村到此建村,取名团睦村,肪言简写成屯六。“屯六”团结和睦之意。1950年前为灵山县那楼乡,1950年12月为邕宁县那楼区那楼乡,1958年为屯六大队,1962年为屯六公社,1969年为屯六大队,1984年为屯六村公所,1995年改为沌六村民委员会至今。
坛墩村 因清康熙二年(1663)有先民从钦州大垌迁此定居,建村于潭边,地形似石墩,因"潭”坛”同音而得名。“坛"至水潭,“墩指石墩。1950年前为广东灵山县那楼区那楼乡, 1950年12月划分广西宁县那楼乡,1958年改为坛墩大队,1962年改为坛墩公社,1969年改为坛墩大队,1980年分出那利大队和三江大队那度坡,1984年改为坛墩村民委员会,至今。
坛垌村 因村中有个潭,山洞自然出水,故名潭洞。后改为坛垌。“坛”指水塘,“洞”指山洞。1950年前为灵山县那楼乡,1950年12月为邕宁县那楼区那楼乡,1958年为坛垌大队,1962年为坛垌公社,1969年为坛垌大队,1984年为坛地垌村公所,1995年改为坛垌村民委员会,至今。
中山村 因村委会驻地中山圩,故名。1932年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中山村。该村1950年系广东省灵山县第四区光华乡, 1950年12划广西邕宁县第六区屯赖乡,1953年为那楼区中山乡,1958年为中山大队,1962年改为中山公社, 1969年改为中山大队,1984年改为中山村公所,1995年改为中山村民委员会,至今。
罗马村 取那逻、那马骆字,“逻”简写为“罗"而命名。罗,即那逻坡;马,即那马坡。1950年前系广东省灵山县那楼区那路乡,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第五区那路乡,1958年为那马大队,1962年改为那马公社,1969年改为那楼公社那马大队,1982年因与县内那马公社那马大队同名改为罗马大队,1984年改为村公所,1995年改为罗马村委至今。
屯了村 因村在坡上面而得名。“屯mbanj"即村,了gwnz"即上面。1980年从中山大队分出,设立屯了大队,1984年改为屯了村公所,1995年改为屯了村委沿用至今不变。
那旺村 传清顺治元年(1664) 麻、韦、孙三姓人迁至替朋岭建村,村人认为此地人畜兴旺之地,故名。“那naz"即田,“旺hoengh"指旺盛,即旺地。该村1950年前属于广东省灵山县第四区光华东地乡,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那楼区那旺乡,1958年为那旺大队,1962年改为那旺公社,1969年改为那楼公社那旺大队,1984年改为那旺村公所, 1995年改为那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头村 原名那牛,南宋端平二年(1235) 建村时有一头无泊牛来到此地,为显贵的征兆,故名那牛。“牛"头"方言谐音,后改为那头。“那naz"即田地,“头gyaeu"指头。1950年系邕宁县八尺区镇南乡所辖。1951年为那楼区中山乡所辖,1958年12月为邕宁县那头大队,1962年为那头公社,1969年为那头大队,1984年为那头村公所,1995年起用现名那头村民委员会,使用至今。
那盆村 因村里有池塘,四面环山,形似盆状,故名。“那naz"即田,“盆buemz"至盆。1950年系邕宁县八尺区镇南乡所辖,1951年为那楼区中山乡所辖,1958年为那盆大队, 1962年为那盆公社,1969年改为那盆大队,1984年改为那盆村公所,1995年改为那盆村民委员会,至今。
那文村 因驻地那文坡而得名。那文原名那民,壮语Nazvwnz,“那naz"即田,“"“民wwnz"即他。1953年前属永淳县南阳区平天乡所辖。1953年划归邕宁县中和区那文乡。1958年改为那文大队。1962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1984年村公所。 1995年改村。
那务村 因辖区内有那务山而得名。壮语中,“那naz"即田, “务vu"即雾。1950年前为广东省灵山县光华乡,系乡政府驻地。1950年12月划归广西邕宁县光华乡,1958年为那务大队,1962年改为那务公社,1969年改为那务大队,1984年改为那务村公所,1995年改为那务村委员会沿用至今。
三江村 因有三条小溪汇于驻地而得名。“三江"三条小溪。1980年从坛墩大队分出那度,从那旺大队分出告祥坡,组成三江大队,1984年改为三江村公所,1995年改为三江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利村 因传天启七年(1627) 迁河边畲地建村而得名。“那naz'指田,“利leih"”指畲地。该村系原坛墩村,1980年从坛墩大队分出, 1984年改为那利村公所,1995年改为那利村委员会沿用至今。因驻地那利坡得名。
河浪村 因驻地河浪坡而得名。原名板降,传明嘉靖九年(1530) 由蒲庙镇新安板良村人迁建,后人以村前河流浪涌而改名为“河浪"。1950年前为广东省灵山县那楼区庭河乡,1950年划为广西邕宁县那楼区庭河乡,1958年为河浪大队,1962年改为河浪公社,1969年改为那楼公社河浪大队,1984年改为河浪村公所,1995年改为河浪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因驻地河浪坡得名。
华佳村 那佳原名那鸡,因村中常有野鸡来田里觅食,故名那鸡。后雅化成那佳。设乡时改为华佳,取含义。“华佳"意为华丽,好。1950年前为广东省灵山县那楼区那楼乡所辖,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那楼区华佳乡,1958年为华佳大队,1962年改为华佳公社,1969年撤小公社改为华佳大队,1984年改为华佳村公所,1995年改为华佳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镇龙社区 因驻地而得名。1912年建村,依山名谓锦雷,“锦雷’为壮语音,译写为“镇龙”。1980年从棠梨大队析出成立镇龙大队。1984年改村。1987年属镇龙乡。2002年改社区。2005年属那楼镇。
屯良村 传明万历八年(1580) 由那棉村梁氏人迁建,故名。“屯mbanj”指“村"意,“ 良liengz指梁氏姓。1950年前为广东省灵山县那楼区所辖,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第六区和平乡,1958年为跃进公社屯良大队,1959年镇龙公社屯良大队,1962年改为屯良公社,1969年改为屯良大队,1984年改为屯良村公所,1994年改为屯良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他村 1950年从那楼公社华佳大队分出另立大队,因驻地那他村,故名那他大队,1984年改为那他村公所,1994年改为那他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丰村 因驻地那丰坡,故名那丰村民委员会。“那naz"即田;“丰fung"指丰收;寓意士地肥沃,收成丰足。1950年前系广东灵山县那楼区均安乡,为均安乡政府驻地。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那楼区均安乡, 1958年为那丰大队,1962年改为那丰公社,1969年改为那丰大队,1984年改为那丰村公所,199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棠梨村 传清顺治元年(1664) 从灵山县棠梨鹰抓分迁来定居,使用原名建村,故名。“棠梨”是当地方言,指沙梨。1950年前系广东灵山县那楼区那楼乡所辖,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第六区所辖,1958年为棠梨大队,1962年改为棠梨公社,1969年改为棠梨大队,1980年原镇龙大队从棠梨大队分出,1984年改为棠梨村公所,199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那良村 清顺治二年(1645)该村先民从横县迁至那良岭定居建村,因山而得名。“那naz'即田,“良liengz"至梁姓,意为梁家田地,这里指那良岭。1950年前属广东灵山县那楼区均安乡所辖,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第六区均安乡,1958年为那良大队,1962年改为那良公社,1969年改为那良大队,1984年改为那良村公所,1994年改为那良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三)新江镇
因政府驻地新江圩而得名。新江:传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香频村人始建。初名福圩后改新圩,因与灵山县新圩叠名,1910年当地政府又以地处江边,改称新江圩(街),故名。新,方言通汉语新;江,江河。1950年划分为灵山县七区。1951年划为邕宁县十一区。1958年并入蒲庙称星火人民公社。1959年称新江人民公社。1962年改区公所。1969改称公社。1984年改乡。2000年改镇。
新江社区 因居委会驻地得名。新,方言通汉语新;江,江河。原名新圩,因有江穿境而过,改名新江。1912年系灵山县上宁二团。1937年为那楼区上宁第三乡。1938年为那楼区新江乡。1950年12月划为邕宁县新云乡。1958年改大队。 1961年改公社。 1969年改大队。2002年改社区。
那云村 传于明弘治十八年间(1505年) 从南宁沙井分迁来定居种田,喜戴高尖帽,自称“天字号”,后觉不雅,以"云”代之,而得名“那云”。那云,壮语Nazfwj ;壮语那naz指“田”,“云fwj”意为高。1949年前系广东省灵山县新江第四乡。1950年12月划为广西邕宁县第七区新云乡。1958年属星火公社新江乡。1962年为新云公社。1969年因大队驻地那云村边,改为那云大队。1995年改村。
屯亮村 始祖周德兴生月明、月亮二子从人名取村名,为亮村。“屯”即村, "亮"指月亮。相传于明朝年间(1530年) 从良庆喃念村分迁来定居,已18代。1937年属 灵山县那楼区上宁四乡辖。1938年属新江乡辖。1950年12月划为邕宁县新云乡。1958年划为星火公社那云大队。1962年划为那云公社屯亮大队。1969年划为新江公社屯亮大队。1995年改村。
力勒村 村建在深麓里,初名坟麓,后认为“麓不雅,以力”代之,改为“力勒”村。力勒,壮语lueglaeg,力lueg指山麓,勒aeg指深,即深老麓。传当地居民于清嘉庆九年(1805年) 从南宁大王坟迁来, 1949年前属灵山县广良乡辖。1950年月12月划为邕宁县蒲庙区联团乡管辖。1958年划入新江大队。1980年从新江大队分出另力勒大队。1995年改村。因村委会驻地得名。
团阳村 因1958年设大队时,意为广大人民困结一致向太阳而得名。“团”指团结,"阳"指太阳。1937年为灵山县那楼区上宁第二乡。1938年划为那楼区新江乡。1950年12月为邕宁县第七区五团乡。1958年系星火公社团阳大队。1962年为新江区团阳公社。1969年改大队。1995年改村。1958年设大队时命名。
新乐村 1958年设大队时始得名,从合并的新合、团乐两乡名中各取一个字而来。新合、团乐分别为建制乡名称。1950前为灵山县那楼区中宁光华乡辖地。1950年2月为邕宁县第七区新合乡。1958年改为新乐大队。1962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
汉林村 因为纪念在剿匪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徐汉林烈士而得名。1950年解放军部队于此剿匪,徐汉林同志英勇牺牲,经上级批准改名为汉林村。1937年为灵山县那楼区上宁二乡。1938年为那楼区新江乡。1950年12月划为邕宁县第七区汉林乡。1958年系改大队。1962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 1995年改村。因村委会驻地得名。当地居民于南宋绍定-年(1230)从蒲庙屯桶村分迁来建居已30代。始名盤古村。
华联村 因当地村民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而得名。1937年属灵山县那楼区上宁二乡辖。1938年划为灵山县那楼区新江乡。1950年12月为邕宁县第七区三联乡。1958年改为华联大队。1995年改村。
那了村 因该村建在山腰上,一场大雨山洪暴发,村中田地被冲毁,没了田地而得名。那了,壮语Nazleuh ,那naz即田,了leuh即没有。解放前属钦州县南荣乡,1950年12月划为邕宁县那了乡,1958年为红星公社那了大队,1959年为新江公社寻了大队。1961年系汉林公社那了大队,1962年为新江区那了公社,1969年改为那了大队至今。
(四)百济镇
因政府驻地百济街而得名。百济:公元1879年, 始由姓陈、梁两姓来此地建圩,该地形似农村农民耕地用的犁头口,故名百济。壮语:“百”即“口”; “济”犁头之意。1950年前属广东灵山县第四区(那楼区)辖。1950年12月为广西邕宁县第八区。1955年改为邕宁县红星公社。1962年设区并乡改为百济区公所。1969年改为百济公社。2013年改为百济镇至今。
百济社区 因圩地形似犁头口,故名百济。建于清代。传于公元1879年间,始由姓陈、梁两姓来此地建圩。20世纪90年代扩建新街,集市中心由百济粮所附近转移至新街。百济,壮语Bakcae ; "百bak"即口,“济cae "即犁头。1968年为百济大队委会,1982年12月改为百济大队,1984年改为百济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百济村公所,下辖生产队; 1995年3月改为百济村民委员会,下辖村民小组; 2002年改为百济社区居民委员会。
平派村 因驻地平派岭,而得名。平派:地局势开阔,平坦,够派头。949年前归属广东省灵山县百济区那朋乡(现华达村),1951年划归广西邕宁县百济区(十区、八区)那朋乡。1958年为平派公社平派大队。1962年改为百济区平派公社。1968年为平派大队,1984年9月改为平派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设平派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平派村民委员沿用至今。
八联村 因原有8个自然村联合组成而得名。”八联“指原来的八个自然村。原称八联生产大队等,1984年改为八联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设八联村公所,下辖生产队; 1995年3月称八联村民委员会,下辖村民小组。
屯茶村 因村地处茶山脚下而得名。屯茶,壮语Mbanjcaz ;屯mbanj指村,茶caz指茶, 即茶村。1968年称屯茶大队革委会,1982年12月改为屯茶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屯茶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称屯茶村公所,下辖生产队; 1995年3月改为屯茶村民委员会,下辖村民小组。
南弼村 因驻地而得名。相传嘉靖年间,赖氏祖先在村后雷公岩上石壁刻有“东南正气四个大字,南弼村正建在雷公岩下正南方,故称南弼村。南弼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950年属广东灵山县管辖,1951年划归广西邕宁县管辖为屯茶乡,1958年为百济人民公社管辖南弼生产大队。1962年改为百济公社辖屯茶大队,1984年9月改为南弼村公所,1995年3月设南弼村委会。
屯王村 因传有一官家因事逃此定居而得名。王,壮语Mbanjvangz ;屯mbanj指村,王vangz指官人。1980年1月,从八联大队分设屯王大队。1984年9月改为台湾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屯王村委会至今。
屯林村 因村委驻地而得名。屯林,原名团联,传明代从那楼坛洞、百济屯培等村迁来定居,以团结联合意取名,后用壮语dwnzlimz改为现名。1958年3月至8月为屯林乡人委,1958年8月至1959年4为屯林公社辖8个高级社,1959年4月至7月为屯林公社管委。1961年5月 至1962年1月为屯林公社管委,隶属那楼区。1962年1月至1962年7月为屯林公社管委,隶属红星区。1962年7月后屯林公社管委隶属百济区,1968年改为屯林大队。1984年9月改为屯林村民委员会, 1987年改为屯林村公所,1995年3月改设屯林村民委员会。
桥学村 因该地处于形似白鹭的山头上,晒北部有-石桥而得名。桥学,壮语Giuzhag,桥giuz指桥, 学hag指白鹭, 当地称白鹤。1950年属灵山县桥学乡桥学村。1958年改设桥学公社,1960年改大队。1980年9月改为桥学村公所。1995年3月改为桥学村民委员会沿至今。
红星村 因多姓从四面八方会集来此地共居,都是互相尊重,讲礼仪,故名那礼。后人认为人人互相尊重,讲礼仪就得到鸿星高照,安居乐业,便改称红星村。“那"壮语指田地,”礼“借汉音即礼仪之意。“红” 与鸿皆音,鸿星高照之意。1949年成立那礼乡。1953年改为红星乡。1958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公元1912年,先由那垌村、古今村迁来定居。
新平村 坛闹、坛湾、那业、那晓四村至村委会路程均基本一样,故名四平。1958年四平与新连合并成大队,各取-字,故名新平村。1984年9月新平大队改设新平村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新平村公所,下辖生产队; 1995年3月改设新平村民委员会,下辖村民小组。
华灵村 因驻地华灵街而得名。此圩较繁华,属灵山县辖,故取名华灵。公元1935年由那楼好坏峰村迁来定居,1939年在此建圩。1950年前属灵山县管辖。1950年12月划归邕宁区百济乡辖区。1953年成立华灵乡。1958年改大队。1962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
屯宁村 因传宁姓人由吴山分迁来定居而得名。宁,壮语Mbanjningz ,屯mbanj指村,宁ningz指宁姓,即宁村。1951年2月前属于广东灵山县那务乡辖村。1951年2月至1958年属邕宁县百济那务乡。1959年为公社辖大队。1968年后为屯宁大队。1984年9月屯宁大队改为屯宁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屯宁村公所, 1995年3月改为屯宁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南华村 民国时期设有南光、华朴2村, 1953年合设为乡,各取一字而得名 “南华乡”。“南”指南光;“华 指华朴。1968年为南华生产大队革委会,1982年12月改为南华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南华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为南华村公所,下辖生产队; 1995年3月改为南华村民委员会。
华达村 因驻地而得名。意指中华民族兴旺发达。1953年设华达乡,1958年改华达大队,1962年华达与平派大队合并称平派公社,1969年改平派大队。1980年1月从平派大队分出成立华达大队,1984年9月改设华达村民委员会,1987年为华达村公所,1995年3月改设华达村民委员会。
(五)中和镇
因政府驻地中和圩而得名。中和:当时属永淳县中团,又全部是茅房,故取名百济。“中”指永淳县中团,“和”壮语指茅草。民国时期为永淳县中团。1950年属永淳县十七区。1952年8月永淳县撤销划入邕宁、宾阳、横县,中和乡属横县,并于同年10月划入邕宁县置十七区。1955年8月改称中和区。1958年2月改乡 属那楼办事处,8月与平天乡合为胜利公社。1960年6月改称中和公社。1962年7月改区。1968年1月改公社。 1984年9月改乡。2019年撤乡建镇。
中和社区 因当地时属中团,茅草丛生得名。中和,壮语Cunghhoz ; "中cungh"指中团,"和hoz"指茅草。1950年社中和乡。1952年撤永淳县划归横县九区。1953年属邕宁县十七区。1958年成立中和大队。1962年改公社。1969年复 为大队。1984年改公所村。2002年改社区。
周禄村 因始居者姓“周”,且地处丘渌间,而得名。“渌”与"禄”同音。1950年属永淳县中和乡,1953年撤销永淳县后中和乡划给横县,1954年在划给邕宁县为18区,1958年成立周禄大队,1984年改为村公所,1994年改为村沿用至今。
坛西村 因村旁天然池塘常年水清透底而得名。坛西,壮语Daemzsaw ;“坛daemz"即“山塘”,“西saw"”意为水清。解放初属永淳县中和乡。1958年成立 坛西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
那才村 公元1505年间建村,因原处木材多,故名那才。那才,壮语: Nazcaiz ;“那naz”即“田”之意,“才caiz”与指木材。1949年属永淳县中和乡。1958年成立那才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为村委会。
那例村 因在一块很长的田边建村而得名。那例,壮语Nazlaez,那naz指田,例aez指长。解放初属永淳县中和乡,1935年撤销永淳后中和乡划给横县。1954年再划给邕宁县为18区。1958年成立 那例大队。1984年设为村公所。1994年设为村民委员会至今。
新安村 传清道光十年(1830),先有农姓人在邕宁、横县、灵山3县交界古道上设摊卖粥,后各地商贩逐渐来此交易安居,成新圩,故名。原新安村驻地六吉坡地界,后1994年搬至到邕灵二级公路旁,驻地属新安村集体土地。因希望这里兴旺平安而得名。“新安”兴旺平安。始建于1937年,曾名新安坡,1993年更名新安街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平天村 因该地地势平坦,远眺与天相连。平指平坦,天指天空。“平天"Binghdinj,指地形地势高。据老人述,始建于公元1921年间,村民从料吞、方村等地迁来建居,居住至今。1949年属永淳县中和乡。1958年改为胜利公社平天乡。1959年改公社。1969年改大队。1984年改村公所。1994年改村。
方村 因始居者姓方而得名。方,即方姓。1953年为邕宁区十七区方村乡。1958年为胜利公社方村大队。1959年为平天公社方村大队。1969年为中和公社方村大队。1984年改为方村村公所。199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