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论坛-邕宁地带网-www.yndd.cn

标题: 忆少时在家乡赶集 [打印本页]

作者: 平派河    时间: 2013-9-21 12:06
标题: 忆少时在家乡赶集
[paragraph]
忆少时在家乡赶集

故乡地处偏远,离中和街近20公里,离那楼26公里,离灵山太平、沙坪都是近30公里,最近的新安街也有十多公里。少时,故乡不通公路,要赶集得靠步行,只有极个别在生产队年底分红时侥幸抽签分到自行车票的家庭,才拥有自行车。而自行车走机耕路,离街就更远了。因为偏远,对集非常好奇。少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赶集。在我的印象中,赶集之喜胜于过年。
中和与横县、灵山交界,那楼亦与灵山接壤。横县的新福,灵山的太平、沙坪,这几个乡镇壮、汉杂居,说的话较杂,之间又有相互通婚的传统,来往密切。每到开集时,街上便多了平常难以听闻得到的粤语和近似于粤语的灵山、横县土话。因为贫穷,对赶集要求更加迫切,赶集成了乡民经常的需要。挑卖粮食(包括地瓜等薯类)、禽畜、瓜果有之,砍柴、伐竹、割芦苇去卖有之,抓野兔、捕蛇、摘野果、挖野菜去交易有之,空手赶集趁热闹有之。在集里,人们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因为穷,因为热闹拥挤,扒手也常在集市里混迹,被盗和失窃得身无分文者不时听闻。有老人还窃窃私笑地告诉我,许多后生仔,与其说是去赶集,不如说是去看花姑娘,想借机搞对象,打姑娘的主意。那时候,我年少,不怎么听得懂,但我感觉我的性启蒙教育不是在家里,而是在难得的赶集中。赶着赶着,我便听懂了不少粤语。偶尔跟着那些讲粤语的赶集人过招,我居然也学会了些少的粤语。我的粤语启蒙教育也是在街上。改革开放后,成衣大量涌入农村交易,来自贵县(现在的贵港)、湛江等地兜售假冒伪劣的三教九流,更是充斥集市粉墨登场。我就在那时,悄然离乡了。
这几年,故乡不时有同龄人来寻我。其中谈到,1987年后出生的孩子,一般不会讲粤语,说原因主要是从小接受普通话教学,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流逐渐变得发达起来,集市的地位和作用弱化。年轻的乡民们,再无我们那代人在赶集中与外县人、异族人过招、炼狱的成长机会。学生们中学一毕业,大多数便加入到去广东打工的民工大潮,在打工的世界里,天天讲普通话,自然大多数不会讲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龄乡人的话使我感到怅然,夹存于粤语地区生活,而不晓得讲粤语,在我看来不止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悲哀!这也使回忆起了少时赶集之事。遂写该帖。
作者: 铁马冰河    时间: 2013-9-21 12:18
支持原创,感谢分享!
作者: 漂泊中    时间: 2013-9-21 12:36
在广东打工多年、粤语、比白话说得溜点

内容来自[手机版]
作者: 水草    时间: 2013-9-21 13:49
都会。
作者: 周而复始    时间: 2013-9-21 14:50
   还是不会
作者: 平派河    时间: 2013-9-21 16:26
那时,我们赶集,你知道有多苦么?凌晨4多钟,便起来升火午饭,天蒙蒙亮便开始赶路,还自带干粮和水应付中餐。去太平、那楼、沙坪,回程时往往还要持火把照明,方可归家。
我少时,那楼还有两处地方成街,分别是镇龙和伴龙(一条自然村,好像是属于那丰村委管辖的)。
作者: 清水无香    时间: 2013-9-21 16:30
会不会粤语,不必伤感,一切从需求出发。
作者: 阿诗玛    时间: 2013-9-21 19:54
以前在镇龙经常去太平
作者: 平派河    时间: 2013-9-21 23:43
标题: 回 清水无香 的帖子
清水无香:会不会粤语,不必伤感,一切从需求出发。 (2013-09-21 16:30)
此言差矣。多掌握一种语言,多一种选择。在使用粤语的小群体内,可以毫无拘束地说悄悄话,面授机宜,提醒提示,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作者: 石广之星    时间: 2013-9-22 10:15
不会白话,但是来了广东却会粤语了
作者: pomelo    时间: 2013-9-22 11:20
小时候喜欢赶圩,有东西吃。
作者: 國仔    时间: 2013-9-22 14:27
“故乡地处偏远,离中和街近20公里,离那楼26公里,离灵山太平、沙坪都是近30公里,最近的新安街也有十多公里"

接受唔倒
作者: 夏天    时间: 2013-9-22 15:02
标题: 回 清水无香 的帖子
清水无香:会不会粤语,不必伤感,一切从需求出发。 (2013-09-21 16:30)
一朋友的孩子在英国留学,课余跟同学一起外出打工,因会粤语,时薪比同学多20英磅。
作者: 山背街仔    时间: 2013-9-23 15:27
你和我一样都是喜欢怀旧的人




欢迎光临 邕宁论坛-邕宁地带网-www.yndd.cn (http://yndd.cn/) Powered by Discuz! X3.2